新知讲堂丨杨冠华:新时代条件下发掘简报的编写

 

 

 

 

 

       2025年7月25日,由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主办的“重庆考古新知讲堂”第48期讲座暨“重庆文化旅游青年拔尖人才培养专题讲座”第四期在我院301会议室举行。《文物》杂志执行主编杨冠华主讲《新时代条件下发掘简报的编写》,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李大地研究馆员主持。讲座主要分为发掘简报的时代背景、重要意义、挑战与机遇等几个部分。

 

       讲座伊始,杨冠华首先介绍了发掘简报编写的时代背景和面临的挑战、机遇。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对文物考古工作高度重视,我国文物考古事业得到了空前发展,新发现层出不穷,考古资料呈爆发式增长。在此形势下,及时、科学地编写与刊发考古发掘简报,已

 

成为推动成果转化、增强文化自信、服务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构建中国特色考古学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抓手。

 

       然而,当前发掘简报的编写面临诸多挑战:新媒体改变阅读习惯,人工智能带来学术诚信风险,期刊容量有限导致优质稿件积压,部分机构的人员专业能力与服务大局尚未完全同步。与此同时,也存在重大机遇:考古队伍壮大、成果丰富、公众文化需求高涨,为简报扩大受众面提供了坚实基础。

 

       为此,杨冠华提出三点应对措施:一是“去黑增白”,加快积压材料的整理与刊布;二是加大资金与人力投入,扶持资料整理工作;三是加强整理人员培训,提升专业素养与效率,畅通成果转化链条,推动考古事业高质量发展。

 

       讲座的后半部分,杨冠华详细介绍了以发掘简报为例的编写规范,主要涵盖四个方面:发掘简报的基本概念、发掘简报的构成要素、简报编写的常见错误、简报编写的日常储备。考古报告是将田野发掘成果以文字、照片、线图等形式科学整理并公开出版的成果。发掘简报则是其简明版本,提纲挈领地呈现发掘缘起、遗迹遗物发现及学术意义。发掘简报按内容可分为发掘、调查、修复、清理等简报;按地点可分为境内发掘简报和境外的中外合作发掘简报。

 

 

 

 

       简报的基本构成要件包括以下几个要素。题目、作者单位、正文、附记、注释、内容提要、关键词。

 

 

 

 

       杨冠华指出,发掘简报写作的总思路是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总要求是逻辑的一致性,应做到结构合理、逻辑清晰、言简意赅、文通字顺、杜绝口语化;必须严守意识形态红线,在编写过程中把好政治导向关,规范使用地图、敏感词和文字表述;执笔人和项目负责人须切实履行审核责任,确保内容合规、导向正确。

 

       之后,杨冠华根据发掘简报的基本构成要件,逐一进行详细介绍,并就一些常见错误和问题进行了讲解。

 

       题目  省份、区县、乡村、时代、名称、简报,一般保留三级命名。题目的命名注意时间、地点的顺序,不能采取“肉夹馍”方式的命名;三级命名层级要全。

 

       作者署名  简报属于职务作品,只能署名单位,不能署名个人;可单独署名也可联合署名;署名一般以单位公章为准;联合署名注意先后顺序。

 

       概述  比较完整的概述需要包括:遗址或遗迹的位置,调查和发掘历程,本次发掘的目标或需要解决的学术问题、发掘经历、布方情况、发掘收获。该部分最后加一句“现将某某某发掘情况简报如下”。一般会用到一张遗址或者遗迹的地理位置示意图,示意图应当尽量避免出现国界线;即便是示意,在当今对于地图把关比较严格的情况下,稍有不慎也很容易出现问题。示意图从简,标注主要信息,比如遗址或遗迹的四至范围、主要地标、主要道路、水系、山脉,邻近的其他遗址或遗迹,尽量不要出现等高线上的数据,等高线也最好不要。

 

       常见的不一致情形包括以下几种。署名:署名栏和正文(概述和结语)(常见因考古机构改名出现的新旧名称转换),位置:遗迹四至,遗迹相对距离,布方与发掘面积,开口层位,遗迹数量,遗迹编号。要仔细核对概述中的上述诸要素涉及的文字、插图是否一致。

 

       地层堆积 主要以发掘所布探方或者探沟,选择一个有代表性的壁面作主要介绍,该壁面层位要全,遗迹现象要有代表性。一般选择一个壁面的剖面图作为地层堆积的解释对象。如果遗迹现象非常复杂,一个壁面无法说明遗迹现象之间的关系,也可以选择两个甚至三个壁面加以介绍。生土作为自然存在,一般不作为地层堆积,地层堆积多指有人类活动的遗存堆积。有些地层剖面图把生土作为一个层位,应该说不够严谨。行文中可以提及,第某层下为生土即可,图上可标可不标。

 

       层位介绍一般包括:层位的时代(现代表土层、历史时期地层、三代层、史前地层)、土质土色、包含物及遗迹单位的开口层位、堆积厚度。

 

       遗迹介绍 主要包含两类:即综合类、专题类。

 

  1. 综合类:主要指遗迹现象比较丰富的遗址,其中可以涵盖大遗址、城址、居址、作坊遗存、墓葬、灰坑、窖穴、道路、壕沟、祭祀遗存等。

 

  1. 专题类:城址、居址、作坊遗存、墓葬、灰坑、窖穴、道路、壕沟、祭祀遗存、石窟造像、岩画、古代建筑(多见于修复简报)、水下沉船、摩崖题记等。

 

       综合类可以城址为例:可分为山城、平原地区城址;形制:主要涵盖整体建构特点、规模、方位、城墙、城门、城内道路、城内建筑布局、城外护城壕沟、水利系统、各个遗迹单位(中国南方地区甚至还有稻田)的详细介绍。

 

       专题类以墓葬为例:时代不同,族群不同,地域差异,都会导致墓葬形制有较大差别。主要形制:“甲”字形墓,“中”字形墓,长墓道带天井土坑墓,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偏室墓、土墩墓、砖室墓、石室墓、石围墓、崖墓、船棺葬、瓮棺葬、同茔异穴墓等。

 

       墓葬介绍应包括:位置(位于某个、某几个探方)、开口层位、整体形制、墓向、墓道、甬道、封门、墓室、棺椁、四壁、墓顶、人骨葬式、头向、随葬器物种类及随葬位置。此外,壁画(包括石刻)是研究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中外交流等方面题材的重要载体,如有,应加以详细介绍。

 

       墓葬中常见错误有:文字描述与遗迹图不符,例如文字说明有随葬器物,图上缺失。遗迹图缺封口线。剖线位置标注错误,缺剖线等。遗迹图上平、剖面无法对应。平剖面图说明与正文描述不完全吻合,常涉及遗物编号、数量、质地等。此外,插图说明本身也要前后一致。有叠压打破关系的墓葬线图,命名要全,不能只取其一。遗迹线图的绘制要注意线条粗细的对比,可分三层,这样对于遗迹的展示更有层次感,如有棺椁及随葬品的墓葬外廓线条可用7磅,棺椁线条可用5磅,器物线条可用4磅。

 

       其他遗迹如房址、窖藏、灰坑等:大致要素可以参考综合类遗址中的单项遗迹描述。

 

       出土器物介绍 按质地可分:陶器、瓷器、铜器、铁器、金银器、石器、漆木器、骨器、蚌器、竹木器、玻璃器等,另有绿松石、玛瑙、纸制品、丝织品等。

 

       描述顺序上,哪种器类为大宗,则先介绍该类器物。比如陶器、瓷器、铜器、金银器、铁器、漆木器、玉石器、简牍文书、画像砖、画像石、骨器、玻璃器、丝织品等。分类叙述,应与综述表述顺序一致,如器物综述介绍出土器物有铜、铅锡、陶、玉石等类器物,下文则应依次介绍铜、铅锡、陶、玉石器。又如铜器按用途可分为礼器、乐器、兵器、车马器及工具等类,下文则应依次介绍礼器、乐器、兵器、车马器及工具,再如礼器中可分鼎、壶、簠、盘等,下文则应依次介绍鼎、壶、簠、盘等。后文其他类器物也应按此顺序逐一介绍。这样基本可保证每个层级的表述前后一致。

 

       表述的前后一致,大致包括文文对应、图图对应、文图对应。

 

       文字与文字的对应,即叙述要前后保持一致性,如是否加上质地,要统一,或加,或都不加。器物描述应保持通篇一致,以常见的陶器为例,大致顺序为器物名称+件数+器物编号+质地色泽+形制特征+纹饰特征+器物尺寸+插图编号。总述与分述应保持一致,如对墓葬龛形介绍时,前文表述为圆角方形,后文为半圆形,此为前后不一致;又如器物名称不一致,前文叙述为盆,后文则为彩陶盆;再如器物分式后每一式器物的总和与该类器物总数应前后一致。还要注意有无器物编号前后不一致、器物重号的现象。

 

 

 

 

       插图本身的对应,例如插图中器物剖线的有无,平、剖面图中剖线的位置、绘图的方向。

 

       图、文的对应,保持统一,遗物介绍也要注意一致性。例如正文为A型Ⅱ式陶侈口罐(CXM5:1),插图说明不能简称为陶罐或罐(M5:1)。插图和正文描述也要对应。正文描述与插图中的尺寸,无论是以数字比例尺还是线段比例尺测算,器物尺寸要一一对应。

 

       通常,遗迹和器物描述的核对可采用四步法:遗迹平、剖面图与其图说之间的对应,平、剖面图的图说与文字描述之间的对应,文字描述与器物图说明之间的对应,器物图说明与平、剖面图之间的对应。以上四组对应关系保持各处描述均不矛盾才能保证逻辑自洽。

 

       此外,文字描述应符合阅读习惯。通常器物描述的顺序和器物排版序号应统一,特殊情况如器物尺寸相差较大,照顾排版图的美观除外。

 

       若出土器物质地不同,插图说明需要全部标注质地;照片和线图的命名也需要保持一致。器物描述、说明行文应简洁,避免重复。器物总说明后面,分型说明可省略器名。

 

       钱币最好用拓片表示。铜钱拓片的比例尺以一比一为宜。注意图文对应,容易出现描述错误,比如总件数与分件数是否统一?钱文是旋读还是对读?字体是楷体、篆体还是隶书?通宝还是元宝?钱穿是方穿还是圆穿? 

 

       墓志是一类比较特殊的出土遗物。如有墓志需要配合照片及拓片,拓片尤为重要。志文一般需要有录文,很容易出现志文隶定和释读错误。最好有句读,需要注意的是,句读容易出错,很考验简报执笔人的古文献功底。

 

       结语 没有结语的简报是不完整的。好的结语可以是一篇上好的研究文章,是对发掘简报的精准阐释与高度凝练,也是对考古发掘工作的理论升华。好的结语能对接学术“潮流”,完善学术拼图;能发掘学术“预流”,引导学界进一步的思考。

 

       结语的大致构成:年代推定、遗迹性质、自身特点、学术价值。结语表述应与前文一致,要前后对照检查,既“瞻前”又“顾后”。经常出现前后表述有差异,或者多了不必要的表述,或者对某器物命名空穴来风,或者所参考遗址或器物存在偏差。此外,还需注意敏感词的使用。

 

       结语的描述也应保持逻辑和概念上的一致,比如遗址年代不能前用公元前某某年,后为距今某某年。此外,结语引用文献时,也应注意准确性。结语中的相关表述与内容摘要也应保持呼应。

 

       注释  期刊或书籍中的某一篇文章引用格式。一般为作者,文章名称,刊物名称,年份,期别。书籍则为作者,书籍名称,页码,出版社,出版年份。

 

       注释易错点包括:注释中的引文,一定要核对原始文献。核对原文献的过程,不仅是校对注释的过程,也是勘误正文的过程,两相对照,就容易发现问题。错误类型包括不限于:作者名、文章名、书籍名、出版社名、出版年份、页码数、引文句错。此外,同一篇简报中注释格式也要保持统一,比如刊物年份后加不加“年”字,多单位执笔省略到第几个单位,页码和出版年份的前后位置,等情况都需要全文应统一。

 

       附录、附表  附表中的序号应连贯,表中的表述、数据和正文表述要前后呼应,保持一致。

 

       讲座的最后部分,杨冠华就如何写好发掘简报、如何避免上述问题,提出了“避坑指南”。他认为,总的来说简报写作要不忘初心,一个专业和责任担当的态度至关重要。简报的使命就是要完整地复原经过科学考古工作发掘出土的遗迹现象,加快考古成果的创造性转化,为增强文化自信、推进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研究以及文化强国建设提供助力。具体来讲,就是强化逻辑思维,做到图文、文字、插图等各项的统一。注意行文上的凝练性。简报关键在于简,文字不拖泥带水。行文凝练在简报编写中很重要。

 

       此外,简报编写需要平时多做储备。简报编写过程中面临的一些困难,多是因为积累不够。如果以考古学当中的地层概念来做比喻,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因此,好简报也是执笔者层累的努力造成的。相关知识储备的主要途径是读书。多读多看考古学大家的报告、经典的报告。例如《白沙宋墓》《襄汾陶寺》等。诚然,君子不器,考古人也不能局限于只读考古的书,还要读出圈的书,要善用他山之石,做到触类旁通,博观约取。

 

       杨冠华总结到,发掘简报编写的关键因素在人。每个人都有坐标,坐标能定义一个人的品位、价值和追求。正如美国石油大亨洛克菲勒所说,每个人的价值就是和他常来常往的六个人的平均值。多和优秀的考古人同行对于写好简报大有裨益。

 

       最后,李大地研究馆员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杨冠华的讲座内容翔实、讲解生动,既有理论高度,也穿插大量的实例,对于编写发掘简报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和前瞻性。本次讲座引起了考古一线人员和简报编写人员的深刻共鸣,也引发了在座听众对于编写发掘简报这一问题的持续思考,必将对今后工作中发掘简报、考古报告的编写提供有益帮助。

 

 

 

 

本文转自“重庆考古”微信公众号

 

 

 

创建时间:2025年8月13日 14:45
浏览量:0
首页    新闻资讯    工作动态    新知讲堂丨杨冠华:新时代条件下发掘简报的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