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方纲旧藏宋拓《大观帖》第六卷首次仿真出版

 

 

       宋大观初年,徽宗赵佶因《淳化秘阁法帖》板已皴裂,不能复拓,兼之标题多误,有的摹勒失真,诏出墨迹更定汇次,重为摹勒镌刻。此帖刻于大观三年,遂称为《大观帖》。《大观帖》正《淳化阁帖》之误,且摹勒谨严,镌刻精工,为后世所重,有“愈于淳化”之誉。然而在刻成后的十数年即遭靖康之变,《大观帖》原石沉沦北地,故历代流传的宋拓本极少。《大观帖》宋拓本至今存世已不足全套。20世纪初,中华书局、上海艺苑真赏社、日本晚翠轩等用珂罗版印制过这部法帖;1979年上海书画出版社,2001年文物出版社也先后出版,但都是黑白影印,不能表现原帖的墨色与色彩。

 

 

 

 

本次出版包含的所有品类

 

 

       本次将南京大学藏的翁方纲旧藏《大观帖》第六卷原大、原色出版,每开背面和书口也一并原色印制,出版过程中与原稿数次校色,可谓“下真迹一等”。

 

 

 

 

 

南京大学藏《大观帖》卷六书影

 

 

 

翁方纲题跋

 

 

 

南京大学藏《大观帖》卷六细节还原度

 

 

 

       本次出版,在原大原色的基础上,形式上也做了一些尝试。

 

       1935年,当时藏家福开森将法帖寄存在北平古物陈列所。四年后,福开森取回观摩,发现原裱多有破损,遂重加整理装潢,“凡折合处内层均用宣纸纵横叠置,以期绵固。为陈列便利起见,各叶均不黏连”。因而,现存的《大观帖》卷六原貌是每开独立、不相粘连的散装册页。为了防止脱页,本次出版将散页进行粘连,做成蝴蝶装的形式。既符合原帖每开都可以独立打开的原貌,同时可防止散落,方便连续阅看。

 

 

 

 

南京大学藏《大观帖》卷六书影的蝴蝶装形式

 

 

原帖外包有用缂丝制成的锦袱包裹,本次制作,仿其内外图案和颜色,制成封套。

 

 

 

南京大学藏《大观帖》卷六原包裹

 

 

 

南京大学藏《大观帖》卷六的封套

 

 

 

南京大学藏《大观帖》卷六封套背面

 

 

 

南京大学藏《大观帖》卷六封套内芯

 

 

 

 

       一、《大观帖》简介

 

       《大观帖》的刊刻在一定意义上来讲,是对《淳化阁帖》的修正与优化。北宋淳化三年(992年),宋太宗赵炅出皇宫秘阁所藏历代帝王名臣与大书法家墨迹,命翰林侍书王著编次整理,摹勒刊刻在枣木板上,即《淳化阁帖》。《淳化阁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汇集各家书法墨迹的大型官修法帖,被后世誉为“丛帖之祖”。

 

       但是《淳化阁帖》一经问世就面临着各种非议和诘难。一方面是当时的士大夫对于刊刻者王著本人水平与能力的怀疑与否定。王著(?-992年),字知微,在后蜀明经及第,宋平后蜀,因工书,太平兴国六年(981年)受到宋太宗召见,加翰林侍书。如黄庭坚评王著:“极善用笔,若使胸中有书数千卷,不随世碌碌,则书不病韵。盖美而病韵者王著,劲而病韵者周越,诚皆渠侬胸次之罪。”黄庭坚认为王著的书法虽然功夫深厚,但乏韵味。王著书法在宋代一直是“院体”的代表。《负暄野录》中称:“今中都习书诰敕者,悉规仿著字,谓之‘小王书’,亦曰院体,言翰林院所尚也。”而“院体”就类似于馆阁体,由于其强调实用性而缺乏艺术性,一直被文人士大夫所诟病。

 

       因此,历史上《淳化阁帖》饱受识鉴不精的批评。《淳化阁帖》的确存在着这种问题,其有多处误摹、失摹的现象。北宋米芾的《书史》以及黄伯思的《法帖刊误》对《阁帖》的谬误多有评断。一种刊刻更加精准新《阁帖》就呼之欲出了,那就是——《大观帖》。

 

       大观三年(1109年),宋徽宗赵佶敕龙大渊等利用内府所藏墨迹,对《淳化阁帖》重新厘定次序和错误,精心钩摹上石。由此所得的拓本,被世人称作《大观帖》。帖石安置于太清楼下,又称《太清楼帖》,亦为十卷,标题及卷首末的题字皆出蔡京之手。

 

       从刊刻内容来看,《大观帖》要胜于《阁帖》。《大观帖》从内容上纠正了《淳化阁帖》的诸多讹误,同时在刊刻技术层面,《大观帖》的刊刻字法精妙,宛若手书。宋刘次庄说:“《淳化》为祖,《大观》尤妙。”南宋曾宏父所著《石刻铺叙》云:“此正国朝盛时,典章文物灿然备具,百工技艺咸精,其视淳化草创之始,自然不同。且当时尽出元藏真迹临摹,定其舛误,非若外方但因石刻翻刊。京虽骄吝,字学恐出王著右,是《大观》之本愈于《淳化》,明矣。”

 

       明董其昌在《容台集》中说:“宋徽宗大观年,诏龙大渊等以内府所藏晋唐真迹重加摹刻,金石之工,较《淳化阁帖》更胜。”清代著名鉴赏家翁方纲曾说:“古帖在宋刻中传神阿堵,独有大观帖耳。”今人启功赞叹:“以摹刻的技术论,任何宋拓《阁帖》都比不过真本《大观帖》。”对于《大观帖》的摹刻水平,启先生认为除了墨色不能准确传达之外,几乎可以丝毫不差。“古代一般的碑志还是直接写在石上,至于把纸上的字移刻到石上去就更难了,从油纸双钩起到拓出、装裱止,要经过至少七道手续,但我们拿唐代僧怀仁集王羲之字的《圣教序》、宋代的《大观帖》、明代的《真赏斋帖》《快雪堂帖》等等来和某些见到墨迹的字来比较,都是非常忠实,有的甚至除了墨色浓淡无法传出外,其余几乎没有两样。”(《法书、墨迹和碑帖》,《文物参考资料》1957年第1期)。

 

       可惜的是,《大观帖》刊刻完成不到十数年,北宋朝廷便遭靖康之耻。《大观帖》还未得到广泛的传拓流传,便沦落北地,故历代所传真本绝少。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和约,双方互置“榷场”,方有原拓经淮北榷场(在今江苏盱眙)流入南方,后世称此种拓本为榷场本,此时帖石字口已有残泐。由于南北国境阻隔,传世的《大观帖》榷场本也极为稀少。加之原石在南宋时便已不存,因此宋代原石拓本的《大观帖》更是可遇而不可求。

 

 

       二、《大观帖》卷六的流传与现状

 

 

       《大观帖》宋拓本至今存世已不足全套,以故宫博物院现藏的海源阁藏本和李宗瀚藏本卷数为最多,其他残卷分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第七卷)及南京大学(第六卷)。而其中声名最为煊赫者,就是南京大学所藏的《大观帖》卷六。

 

 

 

清末状元张謇题签

 

 

       《大观帖》卷六乃翁方纲旧藏,封面为清末状元张謇的题签“宋拓大观帖 寿阳祁氏家藏 张謇书签”,首页有翁方纲的题签“大观帖第六卷不足本”,下钤朱文方印“文渊阁校理翁方纲藏”。在拓本的每页天头地脚和左右隔水部分及帖后有翁方纲撰写的大量批注、考证和跋文。

 

 

 

翁方纲题签

 

 

       帖后还有翁方纲过录的明代王穉登、王世贞、周天球等人有关《太清楼帖》的题跋,董其昌刻印《大观帖》时的两通信札,同治年间祁寯藻有关此帖的札记数则以及道光、同治、光绪年间著名文人张埙、王莲孙、李宗昉、李恩庆、许乃普、朱益藩、张謇等有关此帖的题跋和题名。

 

 

 

 

翁方纲过录的明代王穉登、王世贞、王荁、周天球等人题跋

 

 

 

张埙题跋

 

 

 

朱益藩、许乃普等人题跋

 

 

       最后为20世纪30年代杨寿枢、廉泉、袁励准及福开森的题跋。全帖钤有“晋观堂”“翁方纲印”“覃溪鉴藏”“秘阁校理”“少詹学士”“宫詹学士”“讲官学士”“宝苏室”“苏斋金石文”“苏米斋”“文渊阁检阅张埙之章”“诗境”“翁引达印”“东卿过眼”“叶志诜”“荫北鉴藏”“观莲堂”等百余方钤章。 

 

 

 

 

袁励准题跋

 

 

 

廉泉题跋,李蘧庐书

 

 

 

福开森题跋

 

 

 

 

 

翁方纲的“晋观堂”印

 

 

 

“翁方纲”印

 

 

 

“叶名沣润臣经眼记”

 

 

 

       翁方纲(1733—1818年),字正三,号覃溪,又号苏斋,顺天大兴(今属北京市)人。翁方纲获得此帖后,将其珍藏于苏斋(翁方纲书斋名)之晋观堂中,并作《晋观堂歌》,刻“晋观堂”印,翁氏在每叶以蝇头小楷写下了大量的眉批和旁注,涉及文字的释读、笔势笔法的探究、碑帖真伪的考证、宋元明清各代对此帖的著录与疑义、与《淳化阁帖》《圣教序》及各家藏本的比对和分析等等,写下的题跋与考证近万言。

 

 

 

翁方纲书“晋观堂歌”

 

 

       翁方纲之后此帖为祁寯藻所得。祁寯藻(1793—1866年),山西寿阳人,字叔颖,官至军机大臣、体仁阁大学士,有“四朝文臣”“三朝帝师”之称。他精书法、富收藏,喜好收藏法帖拓本。他在得到此帖后改其书斋名为“观斋”,写下长诗《观斋歌》,并请自己的好友何绍基(号蝯叟)书“观斋”匾额悬于室中,先后刻了十四枚与“观斋”内容有关的印章。由此可见他对于家藏宋拓《大观帖》的珍重之情和良苦用心。其曾孙祁君㐆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请张謇题签并作跋。

 

 

 

祁寯藻《观斋歌》(《䜱䜪后集卷七》)

 

 

 

“观斋”祁寯藻小像

 

 

 

祁寯藻“寿阳祁氏子孙永宝用”印

 

 

 

张謇的题跋

 

 

 

       1900年左右,此帖为嘉兴姚颂舜、无锡杨寿枢(字荫北)所得。1930年,金陵大学创始人福开森在先期购得何绍基所书的“观斋”匾额后,托好友廉泉(号南湖居士)商请杨寿枢转让此帖,使之与匾额相配。杨寿枢以“觅一善地永久保存不使流入异域”为条件将此帖出让。

 

 

 

 

何绍基为祁寯藻所题“观斋”,本次出版作为赠品

 

 

       福开森(John Calvin Ferguson,1866—1945年)又名福茂生,生于加拿大,后加入美国籍,1886年以传教士身份来到中国,在华五十余年,曾创办汇文书院(金陵大学前身)、担任南洋公学(今上海交通大学前身)监院、办《新闻报》,是晚清政府大员刘坤一、盛宣怀、端方的幕僚以及北洋政府的总理顾问。又参与筹办北平古物陈列所,当选为古物陈列所及故宫博物院鉴定委员会委员,负责书画、陶瓷的鉴定工作。1934年,福开森与金陵大学校长陈裕光签署捐赠协议,将其收藏的《大观帖》、“观斋”匾额、南唐王齐翰《勘书图》、北宋郭熙《山村图》、西周小克鼎等近千件文物捐赠给金陵大学。因馆舍及战争等因素的影响,这批文物一直寄存于北平古物陈列所(后归故宫博物院管理)。1949年10月,时任金陵大学图书馆馆长的李小缘先生一行五人受学校委派,前往故宫博物院取回了这批捐赠文物。1952年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后,这批文物由南京大学整体接收,现藏南京大学博物馆。

 

 

 

       三、《大观帖》卷六——二王法嫡

 

       全帖为册页装,五镶式装裱,前后配包花卉纹织锦楠木板。纵30.5厘米,横16厘米,榷场本,浓墨擦拓。全册共廿七帖,收录的都是王羲之的作品,分别为《适得书帖》《行成帖》《近得书帖》《昨书帖》《阔别帖》《旦极寒帖》《虞休帖》《建安灵柩帖》《一日一起帖》《侍中帖》《敬豫帖》《清和帖》《追寻伤悼帖》《不得临川问帖》《知庾丹杨帖》《袁生帖》《想小大皆佳帖》《太常帖》《司州帖》《得里人书帖》《疾患帖》《想弟帖》《节日帖》《仆可帖》《定听帖》《适重熙帖》《二谢帖》等,计九百七十三字。廿七帖中以《追寻伤悼帖》最长,共九行,一百零一字;《敬豫帖》《疾患帖》最短,均不足两行,各十字。

 

 

 

 

       对于《大观帖》的优点,翁方纲在题跋中与其他名帖做了多方面对比,分别题跋在相关帖的周边。如与《淳化阁帖》对比,其跋《适得书帖》云:

 

       虚舟云:姜白石言唐以前多是独草,不过两字连属,若累数十字连绵,魏晋未之有也。此帖笔不停緻,黄长睿以为笔带俗韵是也。方纲按:《淳化阁帖》前段草相连者,“适得书知足下问吾”八字,后段草相连者,“都不知足下”五字,此诚有类于所谓数十字连绵之势矣。然以此大观原本验之,则前连者,只“适得书”三字、“下问吾”三字;后连者,只“不知之”三字,尔未至如《淳化阁帖》所摹之甚也。即此一帖,亦可见大观间复取所藏原迹墨本重加订正钩摹之,可信矣。

 

       黄伯思与姜夔认为《淳化阁帖》卷六《适得书帖》有近十字相连,此不符合魏晋古法。翁方纲对比了《大观帖》,发现此帖最多两三字相连,印证《大观帖》是对《淳化阁帖》的重新修正。

 

 

 

翁本《大观帖》

 

 

 

安思远本《阁帖》

 

 

 

       与《集王圣教序》、肃府本《淳化阁帖》对比。翁方纲跋《建安灵柩帖》云:

 

       建安帖“惟”“苦”二字是怀仁《圣教》蓝本,“苦”字中间回折,笔意淳古,以予所藏宋拓圣教比对,尚不及此。此字末笔微作回锋倒卷之势,故诸家有误释以为“发”者。今世所行《肃府阁帖》刊本,乃竟讹作末脚一点矣。

 

       翁氏发现《圣教序》中的“惟”与“苦”字正源于《建安帖》,《大观帖》中“苦”字的末笔回折倒卷,与《圣教序》特征一致。而肃府本《阁帖》却讹作一点,更见《大观》摹拓精妙,如下图。

 

 

 

《圣教序》

 

 

 

《大观帖》卷六

 

 

 

肃府本《阁帖》

 

 

       与《快雪堂帖》对比。其跋《追寻伤悼帖》云:

 

       快雪“心”字左边泐势虽同,然以刘雨若之精心巧匠,力追古人,几无豪发差矣。而今日细对《旦极寒》《建安》《追寻》三帖,乃觉《大观》真本,元气浑沦,不可几及也。何啻亲游山阴棐几间矣。癸亥七月四日,方纲识。

 

       《快雪堂帖》素以刊刻精妙,下真迹一等而闻名。翁氏以之相较,仍觉《大观帖》的气质更为浑沦圆满,如下图。

 

 

 

《大观帖》卷六

 

 

 

《快雪堂帖》

 

 

       与《宝贤堂集古法帖》相比较。其跋《知庾丹杨帖》云:

 

       此帖见张彦远二王书语,《淳化》无之。“差”字首二点,《宝贤》作横画,误也。

 

       《宝贤堂集古法帖》是明代晋王府刊刻的一部丛帖。《知庾丹杨帖》在刊刻《庾丹杨帖》时“差”首二笔误摹作一横,而《大观帖》则点画起止清晰,可见其精工。

 

 

 

 

《大观帖》卷六

 

 

 

《宝贤堂集古法帖》

 

 

       四、附赠专家解读册以及何绍基为祁寯藻所题“观斋”匾额复制本

 

 

       本书附赠的专家解读册,内容包括两篇文章,二文在学术上,对《大观帖》卷六的刊刻背景、刊刻缘由、版本特点、版本流传以及出版特色作了详细的介绍。特别推荐的是,本书附赠何绍基为祁寯藻所题“观斋”匾额墨迹本,此匾意义重大。《大观帖》卷六自翁方纲之后的第二位重磅藏家祁寯藻在得到此帖后,改其书斋名为“观斋”,并请自己的好友何绍基书“观斋”匾额悬于室中。福开森也是先得到“观斋”匾额墨迹本后,再向杨寿枢商请购买此帖。此墨迹书法沉实苍劲,是何绍基晚年书风的精品力作之一。书法爱好者在赏鉴《大观帖》之余,可共赏被誉为“有清书法第一”的何绍基的碑骨帖韵,可谓“双绝”。

 

 

 

 

附赠的专家解读册

 

 

 

何绍基为祁寯藻所题“观斋”匾额墨迹

 

 

 

 

       五、出版的另外两种《大观帖》

 

       《大观帖》卷六——宣纸手工贴裱的册页装版

 

       此版采用文物复制工艺,内文完全还原《大观帖》卷六的真实面貌。保留了原件散装册页形式,手工装裱。前后夹板,面底为樟木板。极具收藏和欣赏价值。

 

 

 

 

 

典藏本书影

 

 

 

《大观太清楼帖宋拓真本(全九卷)》本

 

 

       启功先生对《大观帖》极为重视,2001年将多年集得的《大观帖》图片资料厘定次序并题签,亲自交给我社出版。逾二十年,此书仍畅销不衰。

 

 

 

 END 

 

 


 

 

书  名:宋拓大观帖《大观帖》第六卷榷场本

定  价:358.00(元)

编  者:南京大学博物馆

出版日期:2025年5月

责任编辑:赵磊    王震

ISBN:978-7-5010-8471-5

 

 

 

创建时间:2025年8月12日 14:07
浏览量:0
首页    新闻资讯    工作动态    翁方纲旧藏宋拓《大观帖》第六卷首次仿真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