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导读 | 从西关小姐到人民艺术家

 

 

 

 

       红线女(1925~2013)是粤剧艺术的一代宗师,有粤剧的地方就有红线女的声音。近日由文物出版社出版的《文化名人的家国情怀》一书,讲述了红线女的成长历程,揭示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民国时期,住在广州西关的多是富贵人家,而住在东关的多是达官显贵,所以,老广州人经常提到“西关小姐”和“东关少爷”。红线女就是出生在西关的千金小姐,本名邝健廉,小名阿廉。他的父亲经营药铺“邝广济”,规模很大,有三层楼。店里常年有坐诊医生。阿廉是父亲的第三位夫人生的,在12个兄弟姐妺中年龄最小,倍受家人宠爱,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1937年秋,日本战机大规模轰炸广州市区,邝家老宅和药铺均被夷为平地。1938年春,阿廉一家逃难到澳门,住在小阁楼上。生意没了,家里的日子一落千丈,连吃饱肚子都成问题,为了贴补家用,阿廉和亲戚出去挑水卖钱。他们把绳子系在腰上,爬到淡水井的井底,用小瓢舀水,再将铁桶吊到井上来,然后把淡水抬回家卖掉,一桶淡水只卖十个铜圆。日子过得如此艰难,父母只好让阿廉拜何芙莲为师,开始学艺。

 

 

图一 红线女《一代天娇》造型照

 

 

       1939年春节,13岁的阿廉取艺名“小燕红”,在澳门的清平戏院首次登台演出,饰演提灯笼宫女之类的配角。1940年,阿廉遇到了人生的第一个贵人——著名粤剧小生靓少凤。靓少凤见阿廉勤奋好学,便悉心教导。他还根据传统戏“红线盗盒”的故事,将阿廉的艺名改为“红线女”,希望她能像侠女红线一样,有胆有识。

 

       1942年,师父何芙莲带着红线女参加粤剧名伶马师曾的太平剧团,红线女任第三花旦。第二年7月,因为当家花旦突然生病,18岁的红线女临时登台救场,没想到一唱而红,从此成了戏班的第一女主角。抗日战争期间,红线女跟随戏班子辗转香港、澳门、两广演出,除了演出传统剧目,还进行抗战筹款义演,参加劳军活动。1944年,马师曾与红线女结为夫妻。11年后两人协议离婚,但他俩一直是舞台上的最佳拍档。

 

 

图二 《关汉卿》剧照,马师曾饰关汉卿,红线女饰朱帘秀

 

 

       抗战胜利以后,马师曾、红线女率团回到广州,却因为得罪权贵,只好移居香港。在香港,红线女不仅参加粤剧演出,还跨界演起电影。从1947年开始,8年之间红线女拍了90多部电影。1953年她主演的电影《慈母泪》公映,成为当年的粤语片票房冠军,红线女荣获最佳女主角。在香港尖沙咀的星光大道上,至今还有红线女的手印,这是对她电影生涯的充分肯定。

 

 

图三 红线女香港生活照

 

 

       1955年秋,红线女、马师曾途经澳门回到广州,然后赴北京参加国庆观礼。祖国的巨大变化让她激动不已,她毅然放弃在香港的优渥生活,携全家回到广州,并加入广东粤剧团。红线女除了演唱《搜书院》《昭君出塞》《关汉卿》等传统曲目,还排演了《屈原》《蔡文姬》《山乡风云》等新编剧目。在唱法上,红线女参考昆曲、京剧、民族甚至西洋唱法,她的音色明亮圆润而且丰富多变,擅长用唱腔艺术来塑造人物性格。这种新唱法被称作“红腔”,红线女被尊为“红派”艺术的创始人。

 

 

图四 《昭君出塞》造型照

 

 

       由于历史原因,从1966年开始,红线女被迫离开舞台13年之久。1979年,54岁的红线女重登舞台,依旧散发着艺术魅力。作为广州粤剧团的艺术总指导,晚年的红线女大力培养新人,编演新戏,并且率团赴国外交流,为粤剧的发扬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2013年12月8日,红线女因病逝世,走完了她传奇的一生。

 

 

 

       (本文参考黄芳《红豆生南国——劳动人民的红线女》,选自刘洋、张勇主编《文化名人的家国情怀》,文物出版社2023年12月出版)

 

 

 

 

 

书  名:文化名人的家国情怀

定  价:78.00(元)

主  编:刘 洋  张 勇

出版日期:2023年12月

责任编辑:郑 彤

ISBN:978-7-5010-8324-4

 

 

 

创建时间:2024年2月20日 14:22
浏览量:0
首页    新闻资讯    工作动态    经典导读 | 从西关小姐到人民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