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荐 |《敦煌石窟全集》第二卷《莫高窟第256、257、259 窟考古报告》
敦煌石窟全集 第二卷
莫高窟第256、257、259 窟考古报告
编 者:敦煌研究院
出版单位:文物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1月
敦煌石窟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整的佛教石窟寺,也是中国石窟寺的典型代表。无论外国人还是中国学者,早期对中国石窟寺的研究,基本上都是从美术史的角度,主要是记录现状,临摹壁画。北京大学宿白教授将中国石窟寺的研究正式纳入考古学的范畴,同时建立了中国历史考古学的分支——中国石窟寺考古学。
1962年宿白先生在莫高窟
徐苹芳先生评价说:“宿白先生对中国石窟寺研究是从云冈和敦煌开始的。”
宿白先生的专著《中国石窟寺研究》,由文物出版社1996年8月出版,是研究中国石窟寺的必读之作。
为永久地保存敦煌石窟的科学档案资料,满足国内外学者和学术机构对敦煌石窟的学术需求,1957年,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郑振铎先生倡议编辑出版《敦煌石窟全集》,由全国历史、考古、美术界的专家学者二十人组成编委会。郑振铎先生不幸遇难后,由夏衍先生主持工作,1958~1959年先后召开三次编辑会议,制定了出版规划纲要、选题计划、编辑提纲和分工办法等。相关工作自1966年中辍。
20世纪80年代,敦煌研究院逐渐恢复了石窟考古和编写报告的工作。率先着手大型丛书《中国石窟》的编写工作。此套丛书为中国文物出版社与日本平凡社合作出版,最先出版的《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全五卷),先后荣获首届中国美术图书特别金奖和首届国家图书奖,代表了中国石窟寺考古及美术史研究的最高水平,至今仍是石窟考古领域的重要参考书。
1982年起,文物出版社陆续出版发行的《中国石窟》丛书中文版
1994年,樊锦诗院长主持重启“敦煌石窟全集”计划,按照考古报告的要求重新编订了“百卷本”的分卷规划,确定了考古报告《敦煌石窟全集》的编写体例。樊先生身体力行,与敦煌研究院研究员蔡伟堂、文物出版社编审黄文昆共同撰写了《敦煌石窟全集》第一卷《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报告》,书稿经宿白、徐苹芳等先生的认真审阅并给予重要的指导意见,又进行反复的修改、完善。
樊锦诗先生主持敦煌石窟考古报告撰写出版工作
(采自中央电视台专题纪录片《中国脊梁:我心归处是敦煌 樊锦诗》)
在多方努力下,《敦煌石窟全集》第一卷《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报告》于2011年8月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发行。如宿白先生所强调的那样,该报告的文字记录客观详实地描述,凡所观察到的现象,事无巨细,全部记录。考古报告按文物遗迹的叠压关系、历史分期,作分层记录,完整、全面,描述准确又简洁明了。在考古绘图方面,将最新的三维激光扫描测量技术与计算机软件绘图相结合,测绘图描绘精细,高度的准确性保证了记录的科学性,实现了石窟考古测绘的重大突破。在摄影方面,图片色彩真实、画面清晰、拍摄详尽而重点突出,连带关系明确,鉴于石窟会随时间发生的变化,每幅照片均标注拍摄年份。同时还附有数码拼接图片,反映壁面全貌,也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透视变形。报告文本、测绘、摄影三个环节相辅相成,融为一体。
该报告为了更好展现考古测绘绘图和摄影图片,选择了比常见考古报告更大的开本:大八开(成品尺寸为410毫米×285毫米)。内文纸张选择了进口哑粉纸,低反光度,印刷效果佳,更好地还原石窟细节及壁画色彩。封面为麻布烫金,精装外加函套,整体装帧简洁大气。
《敦煌石窟全集》第一卷《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报告》(全二册)
文物出版社 2011年8月出版
该报告作为敦煌研究院重要的学术成果,也获得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认可。《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报告》于2013年获甘肃省第十三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17年获第七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优秀奖。2019年,法兰西学院将 “第二届汪德迈中国学奖”颁给考古报告的主持人樊锦诗。该报告的出版,不仅为此后《敦煌石窟全集》各分卷奠定了基础,也为国内其他石窟保护研究单位编写考古报告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同时标志着宿白先生等老一辈学者对中国石窟考古规划的宏伟蓝图开始一步一步地实现。
《敦煌石窟全集》第一卷《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报告》2017年获第七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奖优秀奖荣誉证书
第一卷报告的成功出版为《敦煌石窟全集》开了个好头,而整体100卷考古报告的完成还需要几代人的付出和努力。以樊锦诗先生为代表的敦煌考古人并没有停止脚步,随后几卷的考古测绘、记录工作已经开展。经过不懈努力,历时13年,《敦煌石窟全集》第二卷《莫高窟第256、257、259 窟考古报告》于2024年1月正式出版。
第二卷报告遵循了第一卷的编写体例。按分卷编册的基本原则:“以洞窟建造时代前后顺序为脉络,结合洞窟布局走向,以典型洞窟为主,与邻近的同时代或不同时代的若干洞窟形成各卷的组合”,本卷报告内容包含了北魏第257、259窟和五代宋第256窟。其中,第257窟是典型的北魏中心塔柱形石窟,窟内壁画“九色鹿本生”广为人知。第259窟内 “半个中心柱”,表现法华经的“多宝塔”,其北壁龛内的禅定佛像以神秘的微笑著称。第256窟是晚期中心佛坛式的大窟,甬道两壁的供养菩萨绘画精美,主室的绿地千佛更是当时敦煌壁画风格的典型代表。
《莫高窟第256、257、259 窟考古报告》摄影图版中第257窟“鹿王本生”壁画
《莫高窟第256、257、259 窟考古报告》正文中第259窟透视图
《莫高窟第256、257、259 窟考古报告》摄影图版中第259窟北壁龛内禅定佛像
《莫高窟第256、257、259 窟考古报告》摄影图版中第256窟甬道南壁供养菩萨
本卷报告正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绪论,第二章第256窟,第三章第257窟,第四章第259窟,第五章结语。内文逐窟记录洞窟位置、窟外立面、洞窟结构,依据叠压打破关系分层叙述洞窟内容,包括题记、碑刻、保存状况,注意观察对于考古学研究具有意义的各种迹象。本卷附录中,尽可能收录过往对该洞窟调查记录、照片资料、历史照片选辑,以及有关洞窟研究文献的目录,作为对本卷石窟研究的重要补充。在附录中还包括相关的科学分析实验报告等。图版分为测绘图版、摄影图版和数码全景拼图,全面详实地展示石窟的结构与细节。
《莫高窟第256、257、259 窟考古报告》正文及插图
《莫高窟第256、257、259 窟考古报告》附录中收录的历史图片选辑
《莫高窟第256、257、259 窟考古报告》图版中收录的测绘图版
第二卷报告内文全面而不繁冗,条理清晰又避免重复,加之辅助文字的插图近300幅,考古测绘图版近100幅,摄影图片900余幅,数码全景拼图43幅,全书多达千余面,分三册装订。
樊锦诗先生说:“守护莫高窟是值得奉献一生的高尚的事业,《敦煌石窟全集》是一个‘世纪工程’,需要坚持不懈地做下去,也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为之奉献的永恒的事业。”期待这一考古学术成果继续推动我国石窟寺保护、研究事业的繁荣发展。
樊锦诗先生指导考古绘图及《莫高窟第256、257、259 窟考古报告》中最终呈现的插图效果
(采自中央电视台专题纪录片《中国脊梁:我心归处是敦煌 樊锦诗》)
书影实拍
-END-
书 名:敦煌石窟全集 第二卷 莫高窟第256、257、259 窟考古报告
定 价:3480.00元(全三册)
编 者:敦煌研究院
出版发行:文物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4年1月
特约编辑:黄文昆
责任编辑:智 朴
ISBN:978-7-5010-82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