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20大 | 文物出版社献礼图书 《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成果(2021)》
《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成果(2021)》
序 言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延绵至今未曾中断,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考古工作者不断探索未知,揭示本源,逐步还原中华文明从涓涓溪流到江河汇流的发展历程。
2021年,中国考古学迎来了百年华诞。2021年10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仰韶文化发现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强调要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10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要求推进“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科学阐释中国境内人类起源、文明起源、中华文明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和发展、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中的重要地位等关键问题,揭示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核心特质。
国家文物局积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考古工作的重要论述,落实国务院决策部署,统筹推进“考古中国”夏文化研究等10个在研项目,启动川渝地区巴蜀文明进程研究等6个新项目,不断拓宽中华文明研究的时空范围和覆盖领域,广大考古工作者踔厉奋进,取得丰硕成果。
同时,国家文物局加强考古成果阐释宣传,利用“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平台及时推介考古新发现,2021年召开6次“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集中发布了旧石器时代考古、新石器时代考古、长城考古以及汉唐都城、帝陵与边疆考古等重点领域18项重大成果,协调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文物报等主流媒体,科学解读考古成果的价值内涵、社会意义。国务院新闻办、国家文物局、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中华文化全球推广之“走进三星堆·读懂中华文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多次开展考古现场直播,全方位、多维度展现三星堆文化独特魅力,收获百亿级传播量,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2020年、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就考古工作、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对考古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为考古事业发展与考古学科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国家文物局将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精神,按照《“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十四五”考古工作专项规划》任务部署,持续推进“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密切考古学和历史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联合攻关,深化中华文明特质和形态研究,回答好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基本图景、内在机制以及各区域文明演进路径等重大问题,努力推动“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成果宣传、推广、转化工作,不断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和感召力。
————————————————
《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成果(2021)》
目 录
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项目
仰韶文化与华夏文明——从农业起源到城市革命 / 010
仰韶文化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进程 / 015
仰韶故乡,文明之源——河南仰韶文化发现与文明化进程研究新进展 / 020
仰韶源地,华夏根脉——陕西仰韶文化及其历史地位 / 030
从“夏县西阴”到“华山玫瑰” ——仰韶文化的山西探索 / 035
长江下游区域文明模式研究项目
浙江省余姚市施岙遗址古稻田 / 044
川渝地区巴蜀文明进程研究项目
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遗址祭祀区 / 060
甘肃吐谷浑墓葬群考古研究项目
甘肃省武威市吐谷浑墓葬群 / 076
其他研究项目
四川省稻城县皮洛遗址 / 090
山东省沂水县跋山遗址 / 101
河南省鲁山县仙人洞遗址 / 108
河北省张家口市邓槽沟梁遗址 / 118
甘肃省张家川县圪垯川遗址 / 125
甘肃省庆阳市南佐遗址 / 136
广东省英德市岩山寨遗址 / 142
陕西省西安市江村大墓 / 151
河南省洛阳市隋唐洛阳城正平坊遗址 / 163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沙梁子古城遗址 / 175
北京市怀柔区箭扣南段长城二期修缮工程考古项目/ 186
陕西省靖边县清平堡遗址 / 195
手铲释天书 考古读中国
日前,继《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成果(2018~2020)》之后,国家文物局主编的《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成果(2021)》由文物出版社出版。“考古中国”项目旨在以考古学理论方法全面、客观、科学地阐释中华文明形成发展脉络和主要特征,分析多元一体中华文明格局的形成动因、构成要素和发展规律,以及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中的重要地位,解释何以中国、何为中国等重大学术问题。
考古发现万年的文化史
甘肃夏河白石崖溶洞发现了丹尼索瓦人古人类遗存,四川稻城皮洛遗址系统展示了以简单石核石片组合—阿舍利技术体系—小石片石器与小型两面器组合为代表的旧石器时代文化发展过程,山东临沂跋山遗址发现了丰富的石制品、骨角器及动物化石,河南鲁山仙人洞遗址出土了古人类头骨及丰富的动植物遗存,这些新发现和研究成果聚焦了距今20万年以来,不同区域、不同阶段人类适应自然、生存与发展、交流与演化的过程。
考古实证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中国大地上中原地区、长江中游、长江下游、海岱地区、河套地区等区域的文明,各领风骚,展现着灿烂的文明面貌,相互交流、融合,最终汇入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进程中。
河南、陕西、山西等地仰韶文化中以彩陶为代表的“物”的广泛传播,反映了各地区人们思想的交流,以粟作为基础的农业经济,支撑了史前城市的发展,形成了“集体与个体”“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社会权力体系。中原地区一体化的进程与文化整合的历程,为二里头文化的强势崛起奠定了基础。
长江中游地区湖北城河、湖北石家河、湖南七星墩、河南黄山等遗址展现了文明的崛起与沉寂,屈家岭—石家河文化鼎盛阶段时文明曙光出现,石家河文化之后,本地史前文明衰落,无论是发展的高峰还是低谷,本地史前文明始终参与、融入华夏化进程这一重大历史过程。
从文明丛体发展至早期国家的进程,始终是考古界关注的重大命题。对河南二里头、山西陶寺、安徽禹会村、河南余庄、河南时庄等遗址的发掘与研究,进一步勾勒了黄淮流域夏文化、夏王朝国家形态的整体轮廓并充实了其细节。以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为代表的巴蜀文明研究,则论证了夏文化时期,西南地区的文化演进历程及其与其他地区的互动交流与融入中华文明洪流中的进程。
陕西江村大墓、河南正平坊遗址、甘肃吐谷浑墓葬群的发掘,促进了对汉唐时期政治制度史的研究,显示了我国古代丝绸之路沿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进程。
北京怀柔箭扣长城维修工程中,树立“考古先行”的理念,是新时期长城保护原则和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重要转变。陕西清平堡遗址、内蒙古沙梁子古城的发掘与保护,生动地再现了北方长城沿线地区文化与民族融合的历史场景。
多学科融合助力考古研究
某个考古遗址在历史的进程中只是沧海一粟,对一个遗址乃至一个考古学文化进行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研究,最后则能由点丰富成历史研究各个维度上的线与面。30余家单位组成的多学科专业团队,奋战在三星堆遗址,田野发掘、实验室考古、科技分析、文物保护深度融合,体现了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的思想与技术在考古学中的应用与发展。
考古阐释服务当代社会
手铲释天书,不仅是阐释过去的历史,还要助力当代的文化构建。“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积极地做好考古成果的宣传、推广、转化工作。目前已召开近20期新闻发布会,宣传推介近60项重要考古发现与研究进展,出版了《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成果》(2018~2020、2021),指导考古类的电视节目激发公众的热情,不断加强对出土文物和遗址的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提升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考古人以小小的手铲为笔,以纷繁庞杂的考古材料为墨,借助人文学科及自然科学的力量,以广袤的中国大地为纸,奋进书写、阐释何以中国的历史画卷。
精彩试读
图书展示
书 名: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成果(2021)
定 价:180.00(元)
主 编:国家文物局
出版日期:2022年9月
责任编辑:孙丹 崔叶舟
ISBN:978-7-5010-77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