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介 |考古新视野《云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研究》
考古新视野:云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研究
罗伊 著
2022年4月出版
ISBN 978-7-5010-6721-3
定价:80.00元
内容提要
本书是区域考古学的基础研究。研究对象是云南地区,对应综合自然地理分区中的西南区,是一个具有热带山原特征的整体,包括今天行政区划中的云南省全境和四川省南部的凉山彝族自治州、攀枝花市。研究内容是云南地区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学文化面貌,由于与青铜时代遗存密切相关,下限会适当延伸。
本书首先对云南地区内部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进行研究。在掌握以往考古发现与研究概况的基础上,将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划分与综合自然地理分区相结合,以点苍山-哀牢山为界,把云南地区分为2个大区共9个地理单元,分别对这9个地理单元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进行全面的梳理,大致排出云南地区从新、旧石器过渡阶段到青铜时代早期的序列,分区基本符合考古学文化分布的情况。然后分别以各地理单元为中心,探讨其与周边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关系。研究发现,点苍山-哀牢山以东的雅砻江下游流域、洱海地区、龙川江流域和乌蒙山西侧受藏东、川西高原和四川盆地影响较大,至青铜时代在洱海地区形成中心,滇东南地区受广西盆地和红河平原影响较大,滇池地区则受南、北文化的共同影响,至青铜时代发展成为地区中心;点苍山-哀牢山以西的怒江、澜沧江下游流域与掸邦高原、伊洛瓦底江流域关系密切,新石器时代有本地起源的可能性,但后续缺环较大,横断山区作为重要的地理通道,至青铜时代开始发挥作用。
作者简介
罗伊,云南省德宏州芒市人。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博士,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博士后,现为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讲师。从硕士阶段开始持续关注中国西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并延伸至青铜时代,同时关注文化遗产保护和民族考古学的理论与实践。作为第一作者在《中原文物》《南方文物》等期刊发表论文数篇,作为第二作者出版专著一部,并参与美国福特基金、中国社会科学基金、国家文物局专项等多个课题研究。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关于时空概念的说明
第二节 发现与研究概况
第三节 选题意义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 云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分区研究之一——点苍山-哀牢山以东
第一节 雅砻江下游流域
第二节 洱海地区
第三节 龙川江流域
第四节 乌蒙山西侧
第五节 滇东南地区
第六节 滇池地区
第三章 云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分区研究之二——点苍山-哀牢山以西
第一节 怒江下游流域
第二节 澜沧江下游流域
第三节 横断山区
第四章 云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比较研究
第一节 云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综述
第二节 云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比较研究
第五章 结 论
参考文献
专家推荐意见(一)
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的发展,如果从安特生发掘仰韶村并命名仰韶文化算起,已经走过了百年的历程。在这个过程中,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特别是苏秉琦先生提出的区系类型学说,把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研究推上了快车道,广大区域的文化谱系基本建立。但是其中也存在不平衡性,如长期以来的发现与研究集中在中原地区,边疆地区相对薄弱,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面貌的整体认识。进入21世纪以后,云南也和全国其他省区一样,迎来了考古发展的黄金时期,调查和发掘工作更加全面、深入,基本遍及了整个云南,各个地市几乎都有重要的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的数量也近400处。对一些重要遗址如大理海东银梭岛、宾川白羊村、元谋大墩子、永平新光、耿马石佛洞等都进行了科学发掘,科技手段的广泛运用使田野和研究工作越来越精细,资料的科学性和全面性显著增强。
罗伊博士正是看到了这些新的变化,想对云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进行一个整体性的系统研究。她选择这个题目做博士论文,有两方面的优势:一是她的硕士论文做的是四川盆地早期文化与中原地区的联系,对西南地区早期文化有一定的研究积累,此次对云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探讨是研究上的进一步拓展;二是罗伊作为云南人,对当地的自然地理和人文环境较为熟悉,有助于她把握分区以及各区的文化特征和彼此之间的交流情况。
论文的亮点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是材料的收集,几乎涵盖了国内与云南新石器相关的论著,材料的丰富性是够的,所以在这个基础上的细致研究是可以得出新认识的,包括厘清遗存性质这类基本问题;其次,论文没有局限于运用考古材料进行研究,而是将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紧密结合,最大限度地获取资料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研究,通过对考古学材料全面系统的梳理,并借鉴地理学的相关知识,将考古学文化分区和自然地理分区相结合,实为一次有益的探索;第三,论文基本建立起云南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区系类型,并与青铜时代紧密衔接,这对整个云南地区早期文化研究具有参考价值;最后是视角问题,虽然云南从传统来看属于边疆,但当我们把它作为主体来看,它也是一个地区的中心,与周边不同地区为邻,内部也包含多个中心,它们彼此之间或多或少都有文化上的交流。罗伊博士把云南地区放到更为广阔的背景中去考察,这一视角值得称赞,但是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对周边地区、特别是境外考古学材料运用不足,是一缺憾。另外,云南地区的考古活动虽然起步较早,但长期以来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与遗存本身有一定关系,如遗址多以调查为主,正式发掘的少,地层关系明确的更少,单个遗址文化内涵相对简单,但整体呈现出复杂的面貌,这些均增加了研究的难度,因此,在此基础上得出的结论仍需要更多材料的支撑,并可更深入地探讨背后的自然或历史原因。
总之,罗伊博士的这篇论文从选题、论证、到结论均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颇多创见令人赞赏,将有助于我们认识云南地区史前文化的面貌,并且可以看出是罗伊博士的用心之作,所以我非常乐意把它推荐给大家。
袁广阔
专家推荐意见(二)
苏秉琦先生的区系类型学说是具有典范价值的重要理论,实证性地实现了从“一脉相承”到“满天星斗”的格局变迁,数代考古学人投入到考古学文化谱系的搭建和完善的事业之中。罗伊博士的著作就是在区系类型学说的指导下,考古学文化分析和地理分析相结合,在边疆考古学上的富有成效的工作。本书着眼于具有独立而完整的地理单位意义的云南,按照9个地理单元,分门别类地梳理了当地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在此基础之上,进而在更大的时空框架下讨论不同地理单元考古学文化的来龙去脉。本书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云南新石器时代文化复杂而动态的全貌,在方法论上的探索也对类似研究具有启发价值。
区系类型学说是高屋建瓴的认识和行之有效的方法,但也不是僵化的条规。本书也体现了罗伊博士对区系类型学说的反思。本书试图表达空间的整合感:云南并不仅仅是现代政区概念,而是自然地理特征和考古学文化面貌耦合形成的相对完整的区块。“满天星斗”并不是一盘散沙,而是可能形成交互作用的系统。本书随后在内部分区基础之上进一步铺陈细化。首先在对区系类型的梳理、厘清遗存性质的基础上,分别建立起各区的谱系,同时总结出云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整体面貌。接下来以各区为中心,探讨它们与周邻地区的关系,动态地呈现出云南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发展过程。本书不惮其烦地投入大量篇幅整理基础材料和细节,唯有在此坚实的基础之上,我们才能相对客观地观察到不同分区不同文化之间的源流演变。当然,在分区的假设-验证过程和具体的类型学分析上也有可商之处,读者也会期待更多地援引云南地区之外的比较资料,以及在更广阔的交互作用体系中反思云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面貌。
罗伊博士生长于云南。读者不难从严谨、科学的行文中感受到她质朴、真诚的乡土关怀。同样明显的是她的优秀的考古学素养和对这个学科的投入和热爱。执着的学科之爱和节制的乡土之爱相结合,为读者提供了从一个特别视角重新审视云南的历史与现实所获得的全新认识,对于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研究来说,这是别开生面,又发人深省的。也许因为我也长期工作和生活在同一片红土地上,罗伊博士认为我能理解平实严谨的叙述下的两种思绪,故乐于向我展示书稿。当然,我非常乐意推荐本书,也期待见到边疆考古学走向舞台中央的高光时刻。
徐 坚
精彩试读
考古新视野
青年学人系列入选稿件
2021年
马 强:《泾水流域商周聚落与社会研究》
金蕙涵:《七至十七世纪墓主之位的考古学研究》
2020年
周振宇:《宁夏水洞沟遗址石制品热处理实验研究》
张 旭:《内蒙古大堡山墓地出土人骨研究》
2019年
罗 伊:《云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研究》
赵献超:《二至十四世纪法宝崇拜视角下的藏经建筑研究》
2018年
李宏飞:《商末周初文化变迁的考古学研究》
王书林:《北宋西京城市考古研究》
袁 泉:《蒙元时期中原北方地区墓葬研究》
肖 波:《俄罗斯叶尼塞河流域人面像岩画研究》
2017年
潘 攀:《汉代神兽图像研究》
吴端涛:《蒙元时期山西地区全真教艺术研究》
邓 菲:《中原北方地区宋金墓葬艺术研究》
王晓敏 梅惠杰:《于家沟遗址的动物考古学研究》
2016年
彭明浩:《云冈石窟的营造工程》
刘 韬:《唐与回鹘时期龟兹石窟壁画研究》
朱雪菲:《仰韶时代彩陶的考古学研究》
于 薇:《圣物制造与中古中国佛教舍利供养》
书 名:考古新视野:云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研究
定 价:80.00(元)
著 者:罗 伊
出版日期:2022年4月
责任编辑:智 朴
ISBN:978-7-5010-67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