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期刊工作 坚定文化自信

 

 

 

 

作者:张广然

文物出版社有限公司总编辑、《文物》杂志主编

 

 

 

 

       中国现代考古学发端于1921年10月的河南渑池仰韶村的发掘,已走过百年历程。新中国成立以来,考古工作者风餐露宿,青灯黄卷,取得了丰硕成果。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文物考古工作,中国考古学迎来了黄金岁月,大发现新发现不断涌现,考古学研究成果丰硕。2020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提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为我国的文物考古事业把航定舵。

 

       中国考古学的学科内涵通过深入研究“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得以逐步完善,中华民族、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演进脉络逐渐清晰。截至目前,经过科学发掘的考古资料浩如烟海,如何把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以及对人类的重大贡献更加清晰、更加全面地呈现出来,就成了摆在文博期刊面前的时代命题。

 

      文博期刊基本与新中国的考古事业同时起步。1950年,《文物》杂志创刊,是新中国第一个新成立的文博专业期刊。1955年,《考古》创刊。《文物》《考古》与1953年改名的《考古学报》一起,被考古学界称为三大杂志。随着考古工作的推进,考古发现日益增多,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对期刊的需求也随之增加。如今,文博期刊已多达数十种,涵盖考古、文物、博物馆、大遗址、古建、石窟等门类,既有全国性的,也有区域性的;既有综合性的,也有专题性的;既有专业类的,也有科普类的;既有单一学科的,也有交叉学科的,初步形成了文物考古资料的展示和研究方阵。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要做好文博期刊工作,需要从如下方面着力。

 

       提高政治站位,把好办刊方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对我国文物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高精尖的学术文章为抓手,阐释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起源、发展和形成的过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对标学科体系,精准设置栏目。时至今日,考古学已经形成了较为多元的学科体系,譬如陶瓷、佛教、古建、冶金、遥感、动物、植物、美术、水下、博物馆、文物保护、公众考古等分支学科。期刊的栏目设置要与学科建设同频共振,及时跟进学科建设,及时反映学术动态。力争在各个栏目都有一批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的好文章。

 

       强化对外交流,发出中国声音。当今世界仍然是一个开放交流的世界。国家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设想,给学术期刊提供了走出去的良好机遇。唯有走出去,让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在交流、交锋、交融中讲好中国故事,才能更好地发出中国声音,进而不断拓展中国学术的话语权。

 

       发挥平台优势,培育人才队伍。期刊应该有大局意识,积极利用平台优势,让文物工作者的研究成果及时准确地得以展示,主动引导年轻作者群体,培育文物考古队伍,不断创新研究范式,进而打磨中国风格的学术体系。

 

       如今,我们已经迈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康庄大道,前景光明。作为期刊工作者,使命就是让勇立时代潮头、通古今之变化的有理想、有担当、有思想、有作为的文物考古工作者“发思想之先声”,让精品力作不断涌现。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时代命题横空出世,前景画卷波澜壮阔,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对考古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引,以舍我其谁的使命感、时不我待的紧迫感积极融入“三个体系”的学术潮流,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一起向未来。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创建时间:2022年3月25日 11:40
浏览量:0
首页    新闻资讯    社会责任    做好期刊工作 坚定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