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临帖:从双观帖看古人临帖的五个层次
作者:赵安悱
临帖是学习书法的重要手段,就像画家要写生,孩童学作诗必须从背诵诗文开始一样,要调动手、眼、心三者去模仿、记忆、理解学习的范本。这种方法是把范本当“老师”,学其技法、规则、气息、精神,然后化为己用,学画的人称为“师法造化”。化为己用之后,便要借此超脱模仿对象,传闻钟繇流传下来的法书均是王羲之的临本,但王羲之说自己和钟繇“当抗行”,也就是说自己的书法不比钟繇差了。
临帖并非是一件简单的事
元代赵孟頫的书法“多从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中来……至书碑多酷仿李北海”(王世懋),赵孟頫欲超脱宋人,直追晋唐书风,在学习晋唐法书的过程中有诸多临本传世。赵孟頫有一首诗(《即事三绝·其二》)像摄像机一样有镜头感,描述自己临《黄庭经》时的场景与心境,诗曰:
古墨轻磨满几香,研池新浴照人光。
北窗时有凉风至,闲写黄庭一两章。
赵孟頫临《黄庭经》《十七帖》的本子有数种传世,也有《兰亭序》的临本、题跋本(《兰亭十三跋》)留传至今。赵孟頫劝人学《兰亭序》时说:“昔人得古刻数行,专心而学之,便可名世,况《兰亭》是右军得意书,学之不已,何患不过人耶。”
但学《兰亭序》并非易事,赵孟頫又说:“东坡云‘天下几人学杜甫,谁得其皮与其骨。’学《兰亭》者亦然。黄太史亦云:‘世人但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此意非学书岂不知也。”
可见临帖并非是一件简单的事。在像与不像,外显技法与精神内核之间如何取舍?临帖的尺度又在哪里?其中学问甚大,天才“得古刻数行,专心而学之,便可名世”,庸人“但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赵孟頫之言虽有厚古薄今的倾向,但所言不虚。
我们这个时代与古代明显不同,毛笔早已经从日常生活中退场,仅作为书画学习与创作之用。冯友兰在《新原道》中说:“中国哲学家认为,哲学所求的最高境界是超世间而即世间的。”中国的哲学与艺术极为相似,即高于日用,而归于日用。书法更重视体悟,即日用与艺术创作不分离,但当代明显是分隔的。古代的书法作品多是书斋里朋友间把玩,现在是挂在展厅,让陌生人参观,看视觉效果。这些不同造成了当代书法学习与创作的困境,但也带来了诸多好处,比如数码、印刷技术的发达,让我们大多数学习书法的人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就能坐拥书法史上大半名作的复制品(数码照片、印刷品等),更别说在各种博物馆、画廊、拍卖会都能看到真迹。当代人学习书法的眼界与条件是古人无法比拟的,明清人又为我们提供了书法创新的多种形式,但为什么我们在面对古代名作与当代作品时有厚古薄今的倾向呢?是我们学习书法的道路出问题了,还是古代人的书法造诣真的无法超越甚至无法比肩?
从书法史来看,王羲之超越钟繇,颜真卿比肩王羲之,赵孟頫跳脱宋人直追晋唐都是共识,“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兰亭序》)。
当然,书法传承之难,不是今日才有的局面,苏东坡说过“自颜、柳没,笔法衰绝”,宋代就没了师徒相授笔法的传说,多靠临帖传承。赵孟頫在诗中发过牢骚(《赠彭师立》):
学书工拙何足计,名世不难传后难。
当有深知书法者,未容俗子议其间。
意思是我写字的工拙已经不重要了,出名比找好学生容易。书坛应当有了解书法的人,不能让庸人在其中妄议。
一方面好学生难找,另一方面书法完全靠自学很难有所成就。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不少人临了数年或数十年的帖仍不得其门而入。这其中如何用笔,如何理解碑帖,如何把握临习的尺度,在瓶颈期如何换帖最为重要。如果找不到好老师,世上有没有一种方式可以让大家轻松地看到历史上书法大家的临习作品,让学习者自己去观察、对照各临本与碑帖的差异,判断何种临帖方式适合自己并找到临帖的尺度与诀窍呢?此中关键不是重整材料、复印碑帖与临本,而是以此为线索,能否通过编辑手段呈现出一部中国人学习书法的历史。为此,我与邓宝剑教授共同主编了一套名叫“双观帖”的书。
古人临帖的方法
“双观帖”的名字灵感取自“大观帖”,一是追慕《大观帖》出于《淳化阁帖》而又能自出新意,就像“双观帖”出于历代名碑名帖而又与之不同一样;二是“双观帖”的版面设计,均采用双帖对照双观的形式出版,所出碑帖或是双观刻本与墨迹之别,以鉴笔势,辨笔毫于细微处;或是双观碑帖与临本之别,以察意象,便于通达书学之明径。
邓宝剑教授在“双观帖”序言中说“世事兼听则明,学书亦需兼观”,并引清人王澍云:“临帖须运以我意,参昔人之各异,以求其同。如诸名家各临《兰亭》,绝无同者,其异处各由天性,其同处则传自右军。以此思之,便有入处。”为例说,“在王澍看来,《兰亭序》诸临本的不同之处出自临写者的天性,而共同之处则出自王羲之,这一看法很有道理。如果进一步看,临本的风格独具之处未必就和所临的范本没有关系,临写者常常是捕捉并强化了范本中的某些特征而自成一格的。比如八大山人临摹集王羲之字《兴福寺半截碑》,便强化了王羲之字形内部的空间对比。范本有助于理解临本,临本也有助于理解范本。临摹者是以自身的方式阐释范本,就像一束光让范本的某一侧面鲜明起来。这样的比较,既能启发我们深入把握范本的特征,又能启发我们找到适合自己的临帖方法。”
这种“其异处各由天性”的临本,虽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但在笔者整理了近百种历代名家的临本后,发现它们大致可以分为五类,亦能对应临帖的五个阶段。
第一类:简化范本,在意规律
如黄自元临《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玄秘塔碑》等。此类临本或是为引导学习而临,简化用笔,突出结构规律,取势相对单一。此临法适合入门者学习,可在短时间内达到把字写好的目的。深入学习时则要时时关注临本与范本的不同,找到简化的地方继续完善临帖。此类临法是历代馆阁体的来源。
第二类:形似为上,逼近原帖
如姚孟起临《九成宫醴泉铭》、赵孟頫临《集字圣教序》(传)等。尽可能的在形似上逼近原帖,重视笔法细节与结字变化。当形似近到无以复加时,神似的内容自然会有一些。这是书法学习的不二法门,做到了便算登堂入室。
第三类:形神并重,重视气息
如董其昌临《集字圣教序》、谭延闿临《大字麻姑仙坛记》等。世上没有真正“形神兼备”的临本,王羲之本人都无法重复醉后状态书写的《兰亭序》,何况临帖。这里的“形神并重”指的是在做到形似的基础上,更在意笔法的通畅性与整篇的气息,达到形似与神似的平衡。
第四类:神似为上,兼顾形似
如董其昌临《淳化阁帖》、王铎临《集字圣教序》等。这类临本以临写范本气息、精神为主,兼顾字形。这是临帖水平极高的表现,临帖人能理解、消化范本的外在技法与精神内核。
第五类:六经注我,意象自造
如吴昌硕临《石鼓文》、何绍基临《礼器碑》等。此类临本有临帖人强烈的自身风格,取诸帖写之,临本本身就是上乘范本。此法是临创转换的最佳方法,取碑帖中的精神,用临帖的方法跳出范本。
以上是笔者的个人分析,以求抛砖引玉。碑帖范本与临帖方法的重要性大家都很清楚,赵孟頫曾有一首诗谈及这一点:
古来名刻世可数,余者未精心不降。
欲使清风传万古,须如明月印千江。
意思是,自古以来名刻名帖本就不多,还有不少往里凑数的次品。要想让自己的作品如清风般流传万古,就要取法最经典的碑帖。碑帖如明月,学书人如江河,明月可以倒映在千万条江河中,而风景不一。
学书者熟悉以上五类临帖方式后,也可视其为检验临帖能力的五个阶段,从易至难,从入帖到出帖,古人均有示范,“双观帖”也都有范本收录。“双观帖”规划百余册,其中临本与原碑帖对照双观的类型占了大半,其余多为墨迹与刻帖、同一碑帖两种不同版本的对照双观。看似博杂,其中却暗藏学书路径。书脊的五种颜色代表了篆、隶、楷、行、草五种书体,所选碑帖时间跨度从先秦到近现代;内容从字书、诗赋、经文到墓志;书风流派从金文、汉隶、二王法帖到晚清碑学;学书阶段从小白初学、入门到资深学者出帖、创作均有涉猎。
“双观帖”单册是一种碑帖的双观,引人探微深入;多册组合是一种书风学习的专题,专题与专题、碑帖与碑帖之间亦有关联,专而博、博亦专。
用笔墨与古人相通,“专心而学之,便可名世……学之不已,何患不过人耶”。
书 名:“双观帖”系列丛书(全20册)
出版日期:2021年3月
定 价:855.00(元)
售 价:684.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