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中国雕塑史——中国古代雕塑叙要
《极简中国雕塑史——中国古代雕塑叙要》
黄文昆先生的《极简中国雕塑史——中国古代雕塑叙要》,用三万多字严谨而充实的勾勒出中国雕塑的叙要,不枝不蔓,不掉书袋,平和地与读者对话、交流。特别可贵的是信息量之大且新,书中以四百多幅插图为支撑,文中每提及一件作品,都有对应的图像。不是将雕塑作品放到相应的朝代中“记流水账”,写成“历史中的雕塑”,而是将中国雕塑发展整理归纳,最终完成一部“雕塑的历史”。尽管“极简”,却可供读者初窥雕塑艺术的历史成就、时代风貌和数千年演进的过程。
作者简介
黄文昆
黄文昆,江西玉山人,1940年9月生于上海市,1957年上海徐汇中学初中毕业,1959年上海南洋模范中学高中肄业,1960年北京第二十四中学高中毕业,1961年文化学院编辑出版系肄业,1966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美术理论系毕业,1973年分配到文物出版社图书编辑部,历任编辑、副编审、副主任、主任、编审,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0年退休。
编辑、编著图书获全国美术图书特别金奖、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五个一工程”奖、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优秀奖、世界印刷大会国际博览会优秀奖等;为中国考古学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理事、顾问,敦煌研究院兼职编审,中国人民银行普通纪念币评审委员会、中国金银纪念币评审委员会委员。研究方向:中国古代美术史、佛教美术、石窟寺考古、敦煌学。
序
极简不简——读黄文昆《极简中国雕塑史》
李 松
2018年,黄文昆应邀赴烟台为中国传统雕刻艺术研修班“匠心匠艺”课题做雕塑史讲座之后,整理成《极简中国雕塑史》一文,2020年防疫期间,他伏案修改补充三遍,令“极简”大为充实、精粹。
7月中,我阅读他的第三遍修改稿后,难抑兴奋之情,立马打电话对他说:“毋需再改,可以付梓了。”
“极简”乃作者自谦,三万多字的叙要严谨而充实,不枝蔓,不掉书袋,平和地与读者对话、交流。
特别可贵的是信息量之大且新。
叙要以四百多幅插图为支撑,文中每提及一件作品,都有对应的图像,读者可参照、验证,做出自己的审美判断。作者对每件作品都尽可能写明其体量和出处,给予读者的是有实体的印象。这些看似平常,却是以往的出版物很难或不屑于做到的。
作为艺术鉴赏者,作者是带着激情一一点赞:他夸奖马家窑文化人头像彩陶壶有“爷们儿”气派;面对三星堆古蜀人青铜雕像,他感叹“高超到令今天的艺术家瞠目结舌,也同样带给历史家不解的茫然”;对于霍去病墓雕刻群,他“为艺术形象深深感动,达到了极高的精神境界。不禁钦佩汉人对雕塑艺术精髓的深刻诠释”;说起秦陵兵马俑。他赞道:“遍观全球,除了中国,除了大秦,再没有这样数以千计人马集群的雕塑创作,称之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亦当之无愧。早在公元前二百年,秦始皇陵兵马俑已经树立了中国人物雕塑的高峰,此后再也未能超越,至少在世俗雕塑上确是如此。”
后来见到山西晋城玉皇庙彩塑二十八宿神像,竟然使得这位老夫子“不禁为那些无拘无束,放肆大胆的创作精神惊喜若狂。”
在简史中,作者将中国雕塑史发展历程归纳为:史前、先秦、盛世(秦汉)、程式(南北朝至隋唐)、净土、乐园,六个章节。
不是记流水账,黄文昆把中国雕塑的发展脉络视为两部雕塑史,其分界点在佛教传入华土并走向兴盛的两晋南北朝期间。
“无可回避的是,中国雕塑史到此基本可以告一段落。这不是中断,不是停止,更不是消失,而是进入一个新的段落。传统的中国雕塑不再有如秦、汉一浪高过一浪的发展、创新和飞跃。秦汉的高峰无法复制,无从超越。但也不是明日黄花,而是步入了程式化,在程式中生存,在程式中成长。程式本身也在发展,日益丰富,日益成熟,日益完满,日新月异,精品迭出。突破旧的程式,便形成新的程式,艺术探索的生命力从未枯竭,却难以走出程式的轨道。程式化体现中国文化艺术的本质,是古代中国艺术最鲜明的特征。”
而“中国思想文化的高度理性原则,令佛教美术在民族化和大众化过程中与世俗传统于程式化中实现融合,不同路径上的雕塑发展史,至此合而为一。”
这些是作者在几番修改、补充中反复申说的见解。那是一位敦煌学、石窟寺艺术研究学者对民族雕塑艺术发展、变革过程的深思。
他慨叹:“说实话,雕塑艺术在古代中国,发展道路原本并不宽阔。拘于理,止于礼,王权、神权之下,对于人和自然的艺术表现受到局限和抑制。以后虽因外来的佛教别开生面,展开一片新天地,最终仍不免之前的宿命,程式化终究是中国古代美术最大的特点。”他留有余地没说那是局限和不足,而是提醒人们:“当面临新时代创新的使命,忽然发现失去的已经太多,到了找回故旧传统的时候。回望秦汉、六朝、唐宋,两次高峰形成过程中的魄力和勇气,应深藏在中国雕塑家的基因链中。开放、改革,广采世界之长,重新学习、发掘程式中传统深厚的智慧、天才和经验,需要拿来古为今用。中国雕塑艺术的复兴,同样寄希望于未来新的世界。”
这些话道出黄文昆编著这部《极简中国雕塑史》的拳拳之心。
七十年前的20世纪50年代初期,当代中国雕塑家群体受命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创作,为完成这项必将彪炳史册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人们将学习、借鉴的目光指向传统雕塑艺术遗存。1953年10~12月,纪念碑兴建设计组九位雕塑家在刘开渠带领下,先后赴山西的云冈、晋祠、天龙山、平遥;河北邯郸南北响堂;陕西顺陵、霍去病墓;甘肃麦积山;河南洛阳龙门、巩县、开封;山东济南、长清灵岩寺等,参观汉至明清雕塑作品数万件。归来后,刘开渠著文《中国古代的杰出作品》刊于《文物参考资料》1955 年第一期。文中盛赞古代雕塑家的伟大成就,但也感到“由于作品的内容要求和一定的格式限制”受到制约。期望日后人们“把古代雕塑艺术及其历代演变研究清楚。”
当时限于条件,他们未能远赴敦煌,但毕竟打开了与古代雕塑精华相承袭的文脉。
“对中国古代雕塑的考察研究,拓展了这些长期在法国写实雕塑中浸润的雕塑家,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浮雕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殷双喜言)
以此为开端,对云冈、敦煌、永乐宫等地古代雕塑、绘画遗存的考察、学习成为艺术院校教学的必修课。有的油画家在海外生活多年归来后,去考察中国古代艺术,发出“魂兮归来”的呼喊。
中国古代雕塑遗存非常丰厚。近百年,大约每十年左右,都会有令人震惊的新发现。其中尚有许多不为人知的奥秘,使得美术史相关篇章不得不改写。对古代雕塑遗存的发现与研究,考古学家、文史学者功不可没。
在古代雕塑史研究的环链中,作者说给当代读者的是对远古文化遗存(如石峁文化)的追踪,和对学界研究成果的了解,读来很是沉甸甸的。
尽管极简。
内页预览
书 名:极简中国雕塑史——中国古代雕塑叙要
定 价:88.00(元)
著 者:黄文昆
出版日期:2021年12月
责任编辑:智 朴
ISBN:978-7-5010-7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