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书 | 谢阁兰《汉代墓葬艺术》:真实不朽的东方记载

 

 

 

       诗人、军医、探险家、人类学家、语言学家、汉学家,还有考古学家,法国人谢阁兰(Victor Segalen, 1878—1919)身兼诸能,却独钟情于中国文化。他在中国度过了自己整个生命的六分之一时间,徒步丈量,考察记录,亲力亲为,中国的悠久文明和独特文化积累了相当浓度的深入体察和丰富感知。谢阁兰以自己的这段经历和体会为灵感,创作了一系列“中国主题”的诗歌、散文、小说,字里行间浸透着中国文化的灵气。而《汉代墓葬艺术》(L’ART FUNÉRAIRE A L’ÉPOQUE DES HAN)于1935年在巴黎保尔·古纳特东方书局出版,是谢阁兰于1914年对陕西和四川等地区汉代墓葬遗迹和陵墓建筑、雕塑进行详细考察后的记录,以及分析、研究的成果。《汉代墓葬艺术》是谢阁兰最重要的学术研究整理结晶之一,与现藏于法国吉美博物馆的大量图片资料一起,为国际学术界研究汉代考古、墓葬艺术和中国古代艺术史领域提供了重要而独特的材料,此次是谢阁兰法文原作中译本的首次出版。


《汉代墓葬艺术》

作者:谢阁兰、奥古斯都·吉尔贝·德·瓦赞、让·拉尔蒂格

译者:秦臻、李海燕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10月

定价:136.00元

 

 

 

       谢阁兰在引言中提到,本书标题为“汉代墓葬艺术”,并非对于内容的限定,而更多出于其描述性的目的。当时的西方学者对汉代艺术的了解绝大部分都源自于墓葬空间,以西方艺术史作为背景和参照,谢阁兰同样认为汉代的墓葬艺术在汉代艺术史的研究过程中举足轻重,地位关键。而通过汉代墓葬所体现出的汉代建筑的结构、形制和装饰,以及墓葬雕像浮雕上被拓印、传播下来的文字和图像,更是能够反映汉代艺术,及其所蕴藏的思想意象的珍贵材料。汉代艺术作为中国历史早期极尽辉煌的文化巅峰时期的遗存,又对整个东亚地区的艺术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谢阁兰考古队将他们在1914年的陕西和四川等地对中国汉代考古遗存进行调查的情况整理并作出初步研究结论后,成就了此书,主要内容集中于石雕类作品,包括帝陵和各个不同等级的汉墓,具体到对陵园、墓丘、神道石刻、石阙、祠堂、碑刻、画像以及各项随葬器物,都作出了务求细致的描述。书中大量的线图和黑白照片为我们留下了极为珍贵的20世纪初中原地区和四川各地汉代地面文物保存的现状,其中有很大一部分遗存现在已经残损或消失。谢阁兰的这份调查整理成果,为后世积累了忠于原貌的研究资料,一方面得益于他所采取的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法,另一方面要感谢的则是他对异国文物以原貌保留于原址,所抱有的合理尊重态度。

       早年海外学者对中国汉代墓葬所反映的汉代丧葬习俗、艺术风格和特色的基本认识,均以西方艺术史为底,再对中西方审美观念、创作手法、功能象征等各个方面的意趣同异进行比较,具备独特的视域。在此基础上,谢阁兰将汉代考古遗存纳入到中国自汉以来逐渐形成的整体艺术系统中进行定位和考察,同时还重视对金石学、地方志、史地风俗等方面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据此规划大致的考察路线和文物清单,并与沿途实际发现的文物进行比较对照,这在当时的西方学者中属于较为先进和科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对陕西—四川沿途地区石雕遗存的考察和记录,以及与文献典籍资料的对比,谢阁兰认为,汉代雕塑所彰显的汉代艺术的气质,豪迈奔放、激情浪漫,是游离于中华民族典雅细致、谦和内敛的传统美学之外的,相比之下反而更接近西方美学的标准,这与汉代开放统一的格局相互映衬。谢阁兰特别提出,应对史无具名的汉代雕塑工匠报以注意,认为他们“不屑于”使用抽象的语言去诠释作品的意义,“不甘于”固守在难以捉摸的造物规则中去表现想象世界,故此才能在石阙、石兽、画像石等作品中展现出魅力无穷的灵动之气,自由强大的艺术感染力。这在以往的研究中是往往被忽略的。

       谢阁兰在他的考察之旅及随后的成果整理过程中,多次强调中国传统金石学所关注的重点对文物遗存保护情况的影响。这是由于传统的中国艺术评判标准对思想、文学方面,结构、功能性与象征所施行的手段报以极大的重视。谢阁兰发现,这一方面使得当时已有的金石学专著关注中国传统书法、绘画,或者雕塑表面的符号图像(解释性内容,如碑铭题记和具备象征意涵的纹饰)及其拓片,而并不关心雕塑本身;另一方面也体现出铭文题刻对遗存的搜寻难度和保护程度的影响,毕竟地面考古遗存只有在保留着一部分碑铭文字,被历代金石学家著录和传播而享有盛名之后,才能得到当地政府的重视和保护。

       举例而言,《汉代墓葬艺术》中对四川地区汉代崖墓的考察过程中体现的多元要素进行了详尽的记载,包括几处崖墓的选址、可见的开凿技术、具体装饰图案等方面的信息。谢阁兰还根据洪适《隶释》等文献的记载,正确地推测出这些崖墓开凿的年代不晚于三国,多在东汉。谢阁兰是西方学者中最早考察四川汉代崖墓的学者,他和他的考古队留下来的这份珍贵记录,能为崖墓问题中诸多尚未得到妥善解决内容的进一步研究和探讨,提供重要的参考。

       这份一百多年前的考察记录十分重视正确绘制和拍照的必要性。当时所见的金石学著作中所配的图片,通常是根据引用其他文献的描述性文字,而非实物,来进行绘制,或是用谢阁兰称之为“漫画一样的方式”进行绘图,这些配图对文物本身立体三维形态的还原帮助不大。谢阁兰在《汉代墓葬艺术》中保留了他整理过后的笔记、拓片和手绘图,以及大量摄影图片(未收录在法文原版书中的八十余幅照片也一并收入中译本内,方便读者对照研究)。他们通过摄影或是现场细致的测量和素描描绘,再对照局部的拓片来恢复配图的比例,互证之下所存留的图片资料,可以说是相对可靠,具备相当信息价值的。

       《汉代墓葬艺术》向我们展示出,谢阁兰考古队表现出了对异国文物在原始环境中完整保存的充分重视。西方同时期进入中国“探险”或“考古”的队伍,大多数像伯希和一样,将敦煌以“保护”之名搬回了自己的国度。谢阁兰与伯希和同样来自浪漫热情的法国,但他却选择把汉代的中国搬回自己的镜头、笔下和诗歌里,经受住了那场盛大的心灵考验。谢阁兰在《汉代墓葬艺术》的引言中提到:“眼睁睁地看着如此珍贵的古代艺术就这样被遗弃暴露于旷野荒原,外国考古学家可能会产生将其攫取、带回西方博物馆中好好地保存的冲动念头。基于多方面因素的考虑,我们放弃了做出这种举动的想法。”

       而他同样叙述了自己如此选择的理由:“最具有价值的雕塑作品所依附的古迹都是不可能被完整地运走的,若要运走雕塑就需要通过切割而破坏文物本身。即便是将那些在目前的状况下正面临遗失命运的,或者注定会被散落无踪的作品碎片移走是合情合理的,也不能认为将文物留在原地会遭受风雨侵蚀的损坏,从而将其切割运走是正确的举动。”

       以此,谢阁兰“创造”了他所记录下的古代中国。他并非来到中国,再带走任何他认为有价值的物品,而是回到中国,务求准确地记录和研究神秘的东方文明。文明不会因中西或古今的差异而产生分歧。谢阁兰站在广义时间的维度,以珍视的笔触写历史,写艺术,写生死,写诗篇。他站在向往的神秘东方的土地上,创造独属于自己的,真实不朽的东方记载。

       2020年底,《汉代墓葬艺术》(中华考古记·1914)汉译本首次出版。这册写于百年前的著作标志着汉代墓葬艺术进入了全球视野——不是作为零散的画像石和拓片,而是作为中国大地上的陵墓、石阙和雕刻。谢阁兰的这本考古笔记不仅是研究中国美术史的必读资料,而且为理解他的文学想象和比较兴趣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自汉译本出版以来,《汉代墓葬艺术》先后参加腾讯视频联合人民阅读、有数青年共同推出的“共建视频图书馆”,方所成都店“文学告白”系列讲座专场分享等活动,并进入了第13届傅雷翻译出版奖(2021年)的终评入围短名单(10个名额)。

 

 

 

 

       博尔赫斯这样评价谢阁兰:“他当列入我们时代最聪明作家的行列,而且也许是唯一一位曾对东、西方美学、哲学作出综合涉猎的作家。你可以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读完谢阁兰的作品,却要用一生的时间去理解他。”谢阁兰对汉代墓葬艺术的实地考察、记录研究,其中所蕴含的精神放在今天,仍旧值得学习。他对文物保存所抱有的令人值得尊敬的态度,放在今天我们同样应当坚持。坚持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做到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作者:文物出版社  张朔婷)

(转自文博中国微信公众号)

 

 

 

创建时间:2022年8月10日 16:10
浏览量:0
首页    新闻资讯    媒体关注    荐书 | 谢阁兰《汉代墓葬艺术》:真实不朽的东方记载